香港在中國人民抗日鬥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,它曾是華南地區(qū)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??谷諔?zhàn)爭爆發(fā)後,香港市工委和香港海員工委響應黨中央的號召,在港澳地區(qū)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。此外,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出錢出力支援抗戰(zhàn),千餘人回國參加東江縱隊。
香港各階層民眾自始至終關(guān)心和支援祖國抗戰(zhàn)?!钙咂呤伦儭贯?,在香港以援助抗戰(zhàn)為宗旨的社會團體紛紛成立,廣泛開展活動募集捐款。從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,香港學生賑濟會通過街頭賣花、賣物會、義唱、義演、節(jié)食活動等方式,募集兩萬餘港元。
1938年10月,香港同胞舉行捐募寒衣活動,香港76個商團聯(lián)合募集寒衣36萬件。其他賑濟團體、學生界則舉行贈旗募款,採購寒衣及防毒面具。1938年年底,香港九龍新界司機總工會的工人師傅,走遍港島、九龍和新界,籌集四千餘港元購買了前方急需的救護車及藥品,開車前往桂林捐獻給八路軍。
逾千港人與華僑北上投軍
1939年初,按照宋慶齡的建議,香港的幾個婦女團體募集了4500多種中國藝術(shù)珍品,運至紐約、巴黎和倫敦出售,所得收入用於中國的醫(yī)療救濟事業(yè)。
此外,1938年8月起,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先後組織了15個工作隊、12個服務團隊、兩個劇團及一個政工隊共500多人回到東江。他們廣泛深入東江城鄉(xiāng),慰問飢寒交迫、傷病侵擾的同胞,發(fā)放救濟糧食和衣物,免費給傷、病員治病,鼓勵受難的同胞行動起來,保衛(wèi)家鄉(xiāng)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從東江人民抗日武裝建立,再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前,先後參加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的港澳同胞和華僑子弟有1000人以上。